大多數網絡框架都是基于Reactor模型進行設計和開發,Reactor模型基于事件驅動,特別適合處理海量的I/O事件。
傳統的IO模型
這種模式是傳統設計,每一個請求到來時,大致都會按照:請求讀取->請求解碼->服務執行->編碼響應->發送答復 這個流程去處理。
服務器會分配一個線程去處理,如果請求暴漲起來,那么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線程來處理該請求。若請求出現暴漲,線程池的工作線程數量滿載那么其它請求就會出現等待或者被拋棄。若每個小任務都可以使用非阻塞的模式,然后基于異步回調模式。這樣就大大提高系統的吞吐量,這便引入了Reactor模型。
Reactor模型中定義的三種角色:
Reactor:負責監聽和分配事件,將I/O事件分派給對應的Handler。新的事件包含連接建立就緒、讀就緒、寫就緒等。Acceptor:處理客戶端新連接,并分派請求到處理器鏈中。Handler:將自身與事件綁定,執行非阻塞讀/寫任務,完成channel的讀入,完成處理業務邏輯后,負責將結果寫出channel。可用資源池來管理。
單Reactor單線程模型
Reactor線程負責多路分離套接字,accept新連接,并分派請求到handler。Redis使用單Reactor單進程的模型。
消息處理流程:
Reactor對象通過select監控連接事件,收到事件后通過dispatch進行轉發。如果是連接建立的事件,則由acceptor接受連接,并創建handler處理后續事件。如果不是建立連接事件,則Reactor會分發調用Handler來響應。handler會完成read->業務處理->send的完整業務流程。
單Reactor多線程模型
將handler的處理池化。
多Reactor多線程模型
主從Reactor模型: 主Reactor用于響應連接請求,從Reactor用于處理IO操作請求,讀寫分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