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源網頁編碼和爬取下來后的編碼轉換不一致時,如源網頁為gbk編碼的字節流,而我們抓取下后程序直接使用utf-8進行編碼并輸出到存儲文件中,這必然會引起亂碼,即當源網頁編碼和抓取下來后程序直接使用處理編碼一致時,則不會出現亂碼,此時再進行統一的字符編碼也就不會出現亂碼了。最終爬取的所有網頁無論何種編碼格式,都轉化為utf-8格式進行存儲。
注意:區分源網編碼A-gbk、程序直接使用的編碼B-ISO-8859-1、統一轉換字符的編碼C-utf-8。
在此,我們拓展講講unicode、ISO-8859-1、gbk2312、gbk、utf-8等之間的區別聯系,大概如下:
最早的編碼是iso8859-1,和ascii編碼相似。但為了方便表示各種各樣的語言,逐漸出現了很多標準編碼。iso8859-1屬于單字節編碼,最多能表示的字符范圍是0-255,應用于英文系列。很明顯,iso8859-1編碼表示的字符范圍很窄,無法表示中文字符。
1981年中國人民通過對ASCII編碼的中文擴充改造,產生了GB2312編碼,可以表示6000多個常用漢字。但漢字實在是太多了,包括繁體和各種字符,于是產生了GBK編碼,它包括了GB2312中的編碼,同時擴充了很多。中國又是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獨立的語言系統,為了表示那些字符,繼續把GBK編碼擴充為GB18030編碼。每個國家都像中國一樣,把自己的語言編碼,于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編碼,如果你不安裝相應的編碼,就無法解釋相應編碼想表達的內容。終于,有個叫ISO的組織看不下去了。他們一起創造了一種編碼UNICODE,這種編碼非常大,大到可以容納世界上任何一個文字和標志。所以只要電腦上有UNICODE這種編碼系統,無論是全球哪種文字,只需要保存文件的時候,保存成UNICODE編碼就可以被其他電腦正常解釋。UNICODE在網絡傳輸中,出現了兩個標準UTF-8和UTF-16,分別每次傳輸8個位和16個位。于是就會有人產生疑問,UTF-8既然能保存那么多文字、符號,為什么國內還有這么多使用GBK等編碼的人?因為UTF-8等編碼體積比較大,占電腦空間比較多,如果面向的使用人群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用GBK等編碼也可以。
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字符串是由字符構成,字符在計算機硬件中通過二進制形式存儲,這種二進制形式就是編碼。如果直接使用“字符串??字符??二進制表示(編碼)”,會增加不同類型編碼之間轉換的復雜性。所以引入了一個抽象層,“字符串??字符??與存儲無關的表示??二進制表示(編碼)”,這樣,可以用一種與存儲無關的形式表示字符,不同的編碼之間轉換時可以先轉換到這個抽象層,然后再轉換為其他編碼形式。在這里,unicode就是“與存儲無關的表示”,utf—8就是“二進制表示”。
以上內容為大家介紹了python亂碼背后的淵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Python相關知識,請關注IT培訓機構:千鋒教育。http://www.diets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