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__slots__關鍵字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它主要有兩個功能,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功能,就是限制用戶的使用。
我們都知道Python是一門非常靈活的動態語言,很多在其他語言看起來完全不能容忍的事情在Python當中是可行的,這也是Python的設計理念,為了靈活和代碼方便犧牲了效率。比如我們來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由于Python是動態語言,所以類的成員甚至可以在類創建好了之后動態創建。這在靜態語言當中是絕對不行的,我們只能調用類當中已有的屬性,是不能或者很難添加新屬性的。
比如這段代碼:
classExp:
def__init__(self):
self.a=None
self.b=None
if__name__=="__main__":
exp=Exp()
exp.c=3
print(exp.c)
我們定義了一個類叫做Exp,我們為它創建了a和b兩個成員。但是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對c成員進行了賦值。要知道Exp類當中是沒有成員c的,但是程序并不會報錯,我們這么運行了之后它會將c添加進這個實例當中。
從一方面來看,這當然非常靈活,但是另一方面,這也留下了隱患。如果用戶隨意添加屬性,可能會導致未知的問題,尤其在復雜的系統當中。所以有些時候為了嚴謹,我們會不希望用戶做這種動態的修改。__slots__正是用來做這個的。
我們把這個關鍵字加上,再來運行結果就不一樣了:
classExp:
__slots__=['a','b']
def__init__(self):
self.a=None
self.b=None
if__name__=="__main__":
exp=Exp()
exp.c=3
print(exp.c)
如果你運行這段代碼的話,你會得到一個報錯,提示你Exp這個對象當中并沒有c這個成員,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運用__slots__這個關鍵字當中定義的成員,對于沒有定義的成員不能隨意創建,這樣就限制了用戶的使用。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使用這個關鍵字都是報著這個目的,但是很遺憾的是,Python創建者的初衷其實并不是這個。這就談到了__slots__關鍵字的第二個作用,就是節省內存。
如果了解過Python底層的實現原理,你會發現在Python當中為每一個實例都創建了一個字典,就是大名鼎鼎的__dict__字典。正是因為背后有一個字典,所以我們才可以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成員,也才支持這樣動態的效果。我們可以人工地調用這個字典輸出其中的內容,我們在加上__slots__關鍵字之前,輸出的結果是這樣的:
{'a':None,'b':None}
但是加上了這個關鍵字之后,會得到一個報錯,會告訴你Exp這個對象當中沒有__dict__這個成員。原因很簡單,因為使用dict來維護實例,會消耗大量的內存,額外存儲了許多數據,而使用__slots__之后,Python內部將不再為實例創建一個字典來維護,而是會使用一個固定大小的數組,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空間。這個節省可不是一點半點,一般可以節省一半以上。也就是說犧牲了一定的靈活性,保證了性能。這一點也是__slots__這個關鍵字設計的初衷,但是現在很多人都用錯了地方。
property這個關鍵字在的文章當中曾經提到過,不過很不好意思的是,由于之前寫文章的時候對它的了解還很有限,導致一些闡述存在一些謬誤,所以這里再提一下這個關鍵字的運用作為彌補。
property可以幫我們綁定類當中一些屬性的賦值和獲取,也就是get和set。我們來看個例子:
classExp:
def__init__(self,param):
self.param=param
@property
defparam(self):
returnself._param
@param.setter
defparam(self,value):
self._param=value
這里的property注解會在我們調用.param的時候被執行,而param.setter會在我們為param這個屬性賦值的時候被執行。所以你可能會奇怪,為什么我們在__init__方法當中初始化的時候用的是self.param=param而不是self._param=param,這是因為我們在執行前者的時候,Python一樣會調用@param.setter這個注解,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寫成后者的形式。當然你也可以這么寫,不過兩者是完全等價的。
作為一個前Java程序員為類當中所有變量加上get和set方法幾乎成了政治正確,所以我特別喜歡為類當中所有的屬性加上property。但是這是不對的,加上property是非常耗時的,所以如非必要不要這么做,我們直接調用來進行賦值就好了,如果有必要,我們可以手動寫上get和set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為了規范,那么我們又為什么要用到property呢?
答案很簡單,為了校驗變量類型。
由于Python是動態語言,并且是隱式類型的,所以我們拿到變量的時候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類型,也不知道用戶為給它賦值成什么類型。所以在一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希望做好限制,告訴用戶只能將這個變量賦值成這個類型,否則就會報錯。通過使用property,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做到這點。
classExp:
def__init__(self,param):
self.param=param
@property
defparam(self):
returnself._param
@param.setter
defparam(self,value):
ifnotisinstance(value,str):
raiseTypeError('Wantastring')
self._param=value
除此之外,property還有一個用法是代替函數。舉個例子:
classExp:
def__init__(self,param):
self.param=param
@property
defparam(self):
returnself._param
@param.setter
defparam(self,value):
ifnotisinstance(value,str):
raiseTypeError('Wantastring')
self._param=value
@property
defhello(self):
return'hello'+self.param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hello來代替調用一個函數,這樣做其實是一種動態計算。hello的結果并沒有被存儲起來,之后當我們調用的時候才會執行,在一些場景下這樣做會非常方便。
命名規范最后我們來看下Python對象當中的命名規范,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們曾經說過,在Python當中沒有對public和private的字段做區分,所有的字段都是public的,也就是說用戶可以拿到類當中所有的字段和方法。為了規范,程序員們約定俗成,決定所有加了下劃線的方法和變量都看成是private的,即使我們能調用,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也不這么干。
所以我們通常會寫兩個方法,一個是公開的接口,一個是內部的實現。我們調用的時候只調用公開的接口,公開的接口再去調用內部的實現。這在Python當中已經成了慣例,因為我們在調用內部方法的時候,往往還會傳入一些內部的參數。
我們來看個簡單的例子:
classExpA:
def__init__(self):
pass
defpublic_func(self):
self._private_func()
def_private_func(self):
print('privateExpA')
if__name__=="__main__":
exp=ExpA()
exp.public_func()
除了_之外我們經常還會看到一些兩個下劃線的變量和方法,那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classExpA:
def__init__(self):
pass
defpublic_func(self):
self.__private_func()
def__private_func(self):
print('privateExpA')
classExpB(ExpA):
def__init__(self):
pass
defpublic_func(self):
self.__private_func()
def__private_func(self):
print('privateExpB')
if__name__=="__main__":
exp=ExpB()
exp.public_func()
exp._ExpB__private_func()
exp._ExpA__private_func()
請問最后會輸出什么?
我們試一下就知道,第一行輸出的是privateExpB,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后面兩個是什么?
后面兩個就是__private_func,只不過系統自動將它重新命名了。重新命名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Python禁止加了兩個下劃線的方法被子類覆蓋。所以這兩者的區別就在這里,它們都被認為是private的方法和屬性,但是一個下劃線允許子類覆蓋,而兩個下劃線不行。所以如果我們在開發的時候希望我們某一個方法不會被子類覆蓋,那么我們就需要加上兩個下劃線。
最后,我們來看一個小問題。在C++當中當我們的變量名和系統的關鍵字沖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在變量前面加上一個_來作為區分。但是由于Python當中下劃線被賦予了含義,所以我們不能這么干,那么當變量沖突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答案也很簡單,我們可以把下劃線加在后面,比如lambda_。
以上內容為大家介紹了Python之詳解__slots__,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Python相關知識,請關注IT培訓機構:千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