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M各層結構及功能,OSI/RM模型是設計網絡系統的分層次的框架,使得所有類型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通信。OSI模型包括7個分開但又有關的層次,在其中的每一層都定義了通過網絡傳送信息的一些過程(見圖1)。
圖1 ISO的OSI/RM及協議 在OSI/RM模型中,相鄰層之間通過接口進行連接。兩主機的相應層稱為對等層(peer layer),它們所含的實體稱為對等實體(peer entity)。各對等層(或對等實體)之間并不直接傳輸數據,兩主機之間傳輸的數據和控制信息是由高層通過接口依此傳遞到低層,最后通過底層的物理傳輸媒體實現真正的數據通信,而各對等實體之間通過協議進行的通信是虛通信。
第1層:物理層(Physical Layer),在物理信道上傳輸原始的數據流,提供為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所需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和過程的特性。
第2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在物理層提供數據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地傳輸,并進行數據流量控制。
第3層:網絡層(Network Layer),為傳輸層的數據傳輸提供建立、維護和終止網絡連接的手段,把上層來的數據組織成報文分組(packet)在結點之間進行交換傳送,并且負責路由控制和擁擠控制。
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第5層:會話層(Session Layer),為表示層提供建立、維護和結束會話連接的功能,并提供會話管理服務。
第6層: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為應用層提供信息表示方式的服務,如數據格式的變換、文本壓縮、加密技術等。
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為網絡用戶或應用程序提供各種服務,如文件傳輸、電子郵件(E-mail)、分布式數據庫、網絡管理等。
上述7層網絡功能可分3組:第1、2層解決有關網絡信道問題,第3、4層解決傳輸服務問題,第5、6、7層處理對應用進程的訪問。
另外,從控制角度講,OSI/RM七層模型的下三層(1、2、3層)可以成傳輸控制層,負責通信子網的工作,解決網絡中的通信問題;上三層(5、6、7層)為應用控制層,負責有關資源子網的工作,解決應用進程的通信問題,中間層(4層)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接口,起到連接傳輸和應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