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基建、工業互聯網不斷利好,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加速步入深化落地與應用實施階段,對相關IT人才數量需求與日俱增的同時,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面對新形勢,高校作為互聯網高精尖人才培養基地,急需解決如何與產業高效對接,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以及如何同步互聯網行業前沿技術,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教學體系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攜手高校迎接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挑戰,7月8日,千鋒教育舉辦的“聚力新基建 協同新高教——2020年千鋒教育教研中臺戰略發布會”在云端盛大開幕。本次會議對千鋒教育教研中臺生態共同體進行了集中發布,并聚焦千鋒教育教研中臺戰略中的高教協同中臺在高校、企業、學子三方面所帶來的價值和未來發展前景做了精彩闡述。
(2020千鋒教育教研中臺戰略發布會在云端盛大召開)
千鋒教育高教協同中臺正式發布,打造高校一站式協同服務解決方案
為了培養新基建、工業互聯網核心人才,高校需加強自身與企業及人才間的協同聯動能力。基于此,千鋒教育結合近十年探索與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以全面實現高教協同服務為目標,在發布會重磅發布了高教協同中臺。該中臺的全面推行將進一步整合千鋒教研與社會資源,推動院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建立教育與行業對接協作機制,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基建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在發布會過程中,千鋒教育院校合作部總監顧老師提到,千鋒教育高教協同中臺在全面貫徹產教融合助力新型技術人才培養、落實產學合作促進教學體系改革以及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全生態就業模型”三個方面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其中,“全面貫徹產教融合助力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包括共同推動教學解決方案建設,如共建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實驗室、共建在線平臺、共建雙創基地、新工科建設、實踐條件與實踐基地建設等多種解決方案和模塊,在深化“產教融合、全面共建”的深度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實現高校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同時用創新教學理念升級課程體系,采用“雙模雙軌制”的教學模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施教,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強的實踐環境,以此增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及綜合素質,擴大學生就業渠道,提升高校品牌價值與專業內涵。
(千鋒教育顧老師就高教協同中臺如何賦能高校做具體闡述)
談到“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全生態就業模型’”,顧老師表示,在技術快速變化的今天,企業、高校、學員均面臨著不同困境,從一定層面上來看是由于缺乏整合并合理分配各方資源和優勢的協同平臺。正因如此,千鋒教育在高教協同中臺部署了“學習型社團建設、學生競賽輔導、實習實訓承接、專業就業指導、技術培訓就業、企業內部推薦“等系列一體化解決方案,構建從學生興趣引導、技術提升、競賽指導到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優質就業的全生態就業模型,利用千鋒教育多年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經驗,充分解決在校學生對行業發展不了解、對技術掌握不足夠、對就業環境不清楚、對職業規劃迷茫等多重問題。
高教協同中臺依托鋒云智慧平臺 承載解決方案落地應用
當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新基建大背景下高校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為了進一步保障高校課堂能夠同步前沿技術發展,讓高校師生對接到更多企業的真實項目資源,千鋒教育憑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優勢資源,面向高校量身打造了鋒云智慧平臺,且該平臺將承載高教協同中臺的解決方案落地應用。鋒云智慧平臺致力于為高校師生提供全方位協同服務,擁有直播授課平臺、在線課程建設、云項目實訓、云就業輔導、云技術講座、精品在線課程六大核心功能,可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方便老師對學生的監督,助力“線上教學、線上實踐”更好地實現。與此同時,融合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鋒云智慧平臺能夠為師生進行實時教學分析和學生學習分析,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智能化課程推薦,量身定制學習提升路線,通過學習闖關、學生進階等趣味性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保障學生學習效果。
(千鋒教育高教協同中臺助力高校教育改革)
(鋒云智慧平臺為高校師生提供全方位協同服務)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作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關鍵所在,歷來備受國家和社會各界關注。作為業內校企合作成果領先的企業,千鋒教育一直致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合作共贏。截止目前,千鋒教育獲批的協同育人項目近七百個,與29個省市600多所大學達成深度合作關系,在江西、山東、河南等省份投入并建成了50余所高校實驗室,累計為高校舉辦實訓7000余次,組織實施各類講座5萬余場,年影響超10萬名學生,培訓招生2萬余人,以移動互聯網、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的“產學研”能力,實實在在為助力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打造協同育人新生態作出了貢獻。
相信,高教協同中臺作為千鋒教育教研中臺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在融合產研學多方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利用緊跟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將持續強化企業、高校、學生三方協同能力,賦能高校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為我國新基建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