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Python標準庫的collections模塊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數據結構,這些內容并不是每個開發者都清楚,就比如題目問到的namedtuple,在我參加過的面試中,90%的面試者都不能準確的說出它的作用和應用場景。
此外,deque也是一個非常有用但又經常被忽視的類,還有Counter、OrderedDict 、defaultdict 、UserDict等類,大家清楚它們的用法嗎?
在使用面向對象編程語言的時候,定義類是最常見的一件事情,有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只有屬性沒有方法的類,這種類的對象通常只用于組織數據,并不能接收消息,所以我們把這種類稱為數據類或者退化的類,就像C語言中的結構體那樣。
我們并不建議使用這種退化的類,在Python中可以用 namedtuple(命名元組)來替代這種類。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Card = namedtuple('Card', ('suite', 'face')) card1 = Card('紅桃', 13) card2 = Card('草花', 5) print(f'{card1.suite}{card1.face}') print(f'{card2.suite}{card2.face}') 命名元組與普通元組一樣是不可變容器,一旦將數據存儲在namedtuple的頂層屬性中,數據就不能再修改了,也就意味著對象上的所有屬性都遵循“一次寫入,多次讀取”的原則。
和普通元組不同的是,命名元組中的數據有訪問名稱,可以通過名稱而不是索引來獲取保存的數據,不僅在操作上更加簡單,代碼的可讀性也會更好。命名元組的本質就是一個類,所以它還可以作為父類創建子類。除此之外,命名元組內置了一系列的方法,例如,可以通過_asdict方法將命名元組處理成字典,也可以通過_replace方法創建命名元組對象的淺拷貝。
class MyCard(Card): def show(self): faces = ['', 'A', '2', '3', '4', '5', '6', '7', '8', '9', '10', 'J', 'Q', 'K'] return f'{self.suite}{faces[self.face]}' print(Card) # card3 = MyCard('方塊', 12) print(card3.show())
# 方塊Q print(dict(card1._asdict()))
# {'suite': '紅桃', 'face': 13} print(card2._replace(suite='方塊'))
# Card(suite='方塊', face=5)
總而言之,命名元組能更好的組織數據結構,讓代碼更加清晰和可讀,在很多場景下是元組、字典和數據類的替代品。在需要創建占用空間更少的不可變類時,命名元組就是很好的選擇。